都投奔曹操,成为曹魏名臣。
这个完全可以理解,与今天的人们找工作一样,大多数人都喜欢高官厚禄、饭碗稳定,所以哪个老板开的薪水高,工作有保障,投资风险小、回报高,大多数人就会选择哪个老板。
此外,与老板的私人感情,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砝码。比如曹操决定单干讨伐董卓时,首先过来帮助他拉起队伍的就是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曹仁等本家兄弟;刘备起兵时的班底也是自己早年结交的关羽、张飞等兄弟们。
不过人才选择老板,也不是看中谁就能选谁的。除了想投奔老板的主观愿望是否强烈之外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限制因素——地域。
地域因素在今天已经十分薄弱了,但古代交通不便,人们的乡土意识又很重,地域因素绝对是一大局限。很多人就近选择在当地开张的老板那打工,比如河北人才多选择袁老板,江东人才多选择孙老板。项羽所说“富贵不归乡里,如衣绣夜行”,也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观念:做官最好能荣归故里,如果家在曹老板的地盘,自己却在孙老板那里打工,有家难回,宦游的滋味很不好受。再者,乱世中跑来跑去找老板风险很大,搞不好就在路上出个意外挂了,那可真是冤枉到家了。
因此,即使江东或荆州的人才更加看好曹操老板,但在机遇到来(比如曹老板把生意扩展到江东和荆州)之前,这些人也就凑合着在孙权老板和刘表老板的公司干了。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欣赏孙权老板、刘表老板多于曹老板,只是机缘合适而已。
如同今天的大学生毕业,有些毕业生非常看好一家企业,可是这家企业偏偏此时不招聘新人或者要求有工作经验,这些毕业生只好先去别的企业打工,但心里很有可能还在想:等到机会来临时,我立马就跳槽。
这样一分析,我们会发现,刘备老板的劣势非常明显。
刘备此时没有地盘没有资本,租借别人的地盘开张,几乎算不上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。他的公司倒闭了很多次,换地域重新开张了很多次,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丢了好几次,凭什么让人才跟着你瞎折腾?连饭都吃不饱,生命都没保障,还谈什么理想和发展?
此时的刘备与曹操比起来,可以说刘备开的是一个发展前景不明朗、几次关门停业的私营小公司,而曹操开的是垄断性央企,或者说是政府机关。
以今天找工作的情况来看,绝大多数人都会首选公务员或者大国企。当时也是一样,绝大多数人注定会选择曹操。毕竟混来混去没前途,说不定哪天就会掉脑袋,正常人都是不喜欢这样的日子的。
前期跟着刘备一路走过来的人才,都不是为了官职爵禄,而是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的“以性情相契”(《廿二史札记》),也就是情投意合,相互之间如朋友、如兄弟,一起并肩奋斗风雨同舟开创未来。
这些人与刘备相识相知、患难想随,是经历了一些时间和风雨的。至于其他的人才,与刘备没什么深厚的友谊和深入的了解,所以在选择老板的时候,自然很少考虑他。
在发展前景不明、多次漂泊逃难的条件下,刘备之所以能够吸引一部分人才并且留住这些人才,除了天生的领导气质加后天的学养形成的个人魅力之外,更为关键的是他走的是人间正道——坚守仁义原则、立志为国为民,在道德高于一切的中国古代社会,刘备这样的君主毫无疑问是最为理想的。此外,刘备对兄弟义、对臣下礼、对百姓仁,会用人,能团结人。概括起来,主要是三个方面:一是个人品质好;二是走的路子正;三是以真心待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陈登。陈登曾说:“雄姿杰出,有王霸之略,吾敬刘玄德。”刘备评价陈登是:“若元龙文武胆志,当求之于古耳,造次难得比也。”
可以说,刘备与陈登是惺惺相惜。然而,这两个人最终擦肩而过,没有走到一起。刘备遭到吕布偷袭丢了徐州后,陈登成了吕布的员工,但他与他爹陈珪投效了曹操,后出任广陵太守。后来刘备再没有在徐州站稳脚跟,一直流离失所,到陈登英年早逝的时候(201年),刘备还是前途暗淡寄人篱下。
这与古往今来一些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人的故事有点相似。毕竟能抛弃高官厚禄,乃至抛开一切,不计代价跟着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同生死、共命运,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气。
因为难得,所以珍贵。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,其眼光和魄力着实令人敬佩。
关羽、张飞、简雍、孙乾、麋竺、赵云、陈到、夏侯博,以及一些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无名英雄,都值得我们尊敬。
世人能看到他们青史留名的彪炳功勋,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跟随刘备创业时的艰难困苦。他们也许动摇过,矛盾过,但他们终究挺了过来,坚持自己的信念,不抛弃,不放弃。
一个团队要想发展,除了有一个好领导,也必须有一拨这样信念坚定矢志不移的好员工。
人才是怎样选择老板的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